五、注重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审计始终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己任,在财政、金融、资源环境和民生等各项审计中,注重揭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建议。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多维度揭示了各类风险隐患。例如,财政资金方面,主要反映了专项资金被骗(套)取的问题,审计抽查面比上年有所扩大,但发现问题金额有所下降,情况总体在好转;政府性债务方面,部分抽查地区2014年底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增长较快,今年以来债务增速放缓,但个别地区出现偿债困难;政府信息系统方面,重点反映了有的部门将行业性或敏感信息存放在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等问题;金融、企业方面,主要是违规放贷、民间借贷、决策失误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致的风险,是需要我们长期关注和着力解决的。
六、着力监督检查遵守财经法纪和反腐倡廉建设情况,促进规范权力运行 。着眼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审计重点揭示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在审批、配置、管理等方面权力运行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重拳出击、一查到底。例如,为加大对“三公”经费、会议费等方面审计力度,围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审计署先后制定了加强对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奢华浪费建设、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审计意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统筹和部署。从审计工作报告情况看,今年“三公”经费、会议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与上年相比涉及的部门本级数量和金额明显下降,但很多违规问题“下沉”至所属单位。又如,在土地出让收支、矿产资源、保障性安居工程、彩票、金融、企业等审计中,重点反映了违规审批和出(转)让、违规使用资金、违规决策、滥发奖金福利等权力运行不规范问题。同时,审计工作报告还对审计发现并移送的800多起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共性特点和新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深度分析其发生领域、操作手法、产生危害等,探析腐败案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力求推动完善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机制。
七、深入揭示问题的体制机制制度性根源,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 适应深化改革的要求,审计署2014年组织的项目很多是跟踪审计,如财政存量资金、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重点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等,通过监督关口前移,持续跟踪审计、督促整改,促进及时防范风险和堵塞制度漏洞,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同时,对发现的每个问题,审计都力求研机析理、探根究源,深度发掘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性根源。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很多是属于体制机制不健全或制度性障碍造成的,如转移支付改革、政府性债务、财政存量资金和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等审计中反映的情况,亟需在深化改革中统筹加以解决。审计工作报告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一方面资金分散、管理‘碎片化’现象还较突出,有的领域大量资金长期闲置;另一方面许多重点事项需要统筹推进,有的重点工作缺乏财力保障”,并指出其原因,“主要是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具体制度规定未及时修改完善,特别是一些部门规章与改革发展形势不相适应,部分领域简政放权、职能转变不到位,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改革,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为此,审计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强财政管理的四条建议,包括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有关制度规定,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切实防范各类风险,严格预算约束、严肃财经法纪等多个方面。(审计署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