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理论研究,要坚持全局的立场、历史的观点、创新的思路、辩证的方法,才能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其一,要深入调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习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研究审计理论,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一定要走出书斋,打开大门,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到审计实践中汲取营养,一定要通过调查研究,把大量的、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系统的而非零散的、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总结,从中探寻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上升为理论。唯如此,方能得到符合实践的真知灼见。《浮士德》中有句话,“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说的就是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同理,离开了深入实际的调查,理论研究将失去根基和生命力。
其二,要传承历史,做到融会贯通。“树高千尺有其根,江流千里有其源”。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这一论断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基于审计发展的深厚历史渊源,也结合了当前我国治国理政的形势和要求,经过深入系统研究得出的结论。大家知道,审计产生以来,就是围绕着国家治理来发挥作用的。比如我国在西周时期的宰夫,其职责就是“掌治朝之法,叙群吏之治”,从而达到“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的治理目标,在维护国家治理权力结构和保障国家治理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割断历史,孤立地去研究审计,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也不可能真正认清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搞审计理论研究,必须把历史、现在、未来融合起来考虑,统筹起来研究,才能在继承中发展。
其三,要辩证思维,做到系统全面客观。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方法论,是方法之方法。遗憾的是,有些同志在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时,还缺乏辩证思维。比如,对审计的独立性,有人说的很绝对、很极端,好像审计要独立到国家之外才能发挥作用,甚至把党的领导也丢一边了。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绝对化的独立性也是不存在的。审计独立性的根本要义是审计机关在法律的框架下依法独立履行职责,而法律是什么?法律不就是在党领导下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吗?审计的独立性绝不能抛开国情和体制。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我们一定要增强辩证思维,系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使审计理论研究始终沿着科学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其四,要求真务实,做到与时俱进。搞好审计理论研究要坚持求真务实,探寻真理,“打破砂锅问到底”,找出规律和把握规律,上升为理论,并付诸实践、取得实效。同时还要做到与时俱进,研究变化的环境和形势,提出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进而总结出新的经验,形成新的思想、新的理论,用于指导新的实践。树无静树,川无停流。实践没有尽头,理论创新也不会停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成不变,必须适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