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不良资产比率。
不良资产比率=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总资产100
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国有资产潜在损失的情况。审计实践表明,不良存货(库存产成品价格高于售价、原材料成本高于市场价)、不良投资、不良债权(三年以上应收款)已成为当事人及领导人员中饱私囊的惯用手法,特别是不良投资,其直接原因往往是企业领导人化大公为小公耳朵避风港。该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领导人驾驭全局的能力。该指标越低越好。指标越高,表明领导人员或班子集体成员中的问题越严重。
⑤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这一指标反映企业负债水平、风险程度、筹资能力及偿债能力。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以50为宜,超过100,则表明资不抵债。
⑥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总额/长期投资总额100
这一指标用以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的投资决策能力。将该指标与企业毛利率或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比较,可以判明投资效果的高低,无论投资效果的好坏,都要分清企业领导个人在投资决策中应承担的责任。
通过对以上6项指标的量化分析,并于领导人员任期前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判明被审计者任期内的经营业绩情况;与财政部门颁布的同行业标准值对比,可以判明被审计单位在同行业所处的位置。
3、用事实进行评价。
用事实评价的方法能体现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特点。企业领导人任期履行职责如何,经营管理能力如何,是否清正廉洁,这些都要靠事实来说明,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职工关心的敏感性问题,审计人员应依据调查核实后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领导人进行评价。
4、将分期的财务附表作为审计评价的佐证。
对于任职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对比材料,可用分期、分段的财务报表来描述,并作为审计评价的基础。如将领导干部任期前的某一时点作为基准,分别列示任职期间每一会计年度直至任期届满时点的资产负责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同时在备注栏内注明增减情况或不可比因素。
5、用审计结果进行评价。
对企业领导人任期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要结合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查证结果,从而分清企业领导人对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6、运用专家组咨询意见进行评价。
审计评价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仅有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很难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的,应成立一个由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集思广益,利用专家组意见进行评价,从而增强审计评价的权威性。
工作中,为了确保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应当坚持五个不评价:
①对非审计事项不进行评价。对无法从会计资料、统计资料等经济资料中取得的非审计事项如企业改革、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等反映领导干部政绩的事项,审计人员不得进行评价。
②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评价。对一些具体事项虽属审计事项,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不能进行评价,如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有的仅从领导人员的述职报告中取证,未与相关的会计资料进行核实,亦不能进行评价。
③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评价。如果审计人员围绕审计目标收集的审计证据证明审计事项的证明力不足说明证明审计事项的证明材料不能成立,审计工作还不够深入,对此类事项在审计评价前须补充取证,否则不做评价。
④对某些未全面辩证分析的审计事项不评价。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经济责任的一些事项,有的很难断定是非,这就需要在综合分析客观环境因素的基础上作出审计评价。
⑤对审计结果定性依据不足语言表达不准确的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