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足项目真实建设情况,有目的踏查各类项目关键点,确定项目建设是否与资金申请内容相一致。节能减排工作本身概念很抽象、专业性很强,开展节能减排审计往往出现入手难、查证难的情况,查骗取资金的问题就会更难。由此,审计人员在查阅财务及业务资料的基础上,就需要掌握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作为节能减排载体的项目是否按计划建设,是衡量资金效益发挥的重点。掌握项目实际建设情况可采取的办法很多,其中重点是开展现场踏查工作,但现场踏查并非无目的、随意的踏查,应该是因每个项目的特点不同,列出项目建设或淘汰主体、设备购置等建设内容清单,有目的的进行踏查,且踏查的重点应有所侧重,准确定位每类项目踏查的关键点。如,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踏查的重点是节能改造设备的原主体是否存在、新购置安装设备的铭牌信息以及抽查购置设备的数量,目的是确定是否存在以节能技术改造名义将新建项目申请资金、利用早已安装设备抵顶新建项目骗取资金等问题;淘汰落后产能项目,踏查的重点是落后生产线或设备是否已经拆除并销毁,并查看销毁记录及影像,目的是确定是否存在已淘汰落后设备具备死灰复燃的隐患以及将早已淘汰设备抵顶新淘汰设备骗取资金等问题。审计人员在延伸审计某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时,鉴于国家是按照项目建设规模对该项目给予补助,审计人员按照项目建设规模清单进行重点现场踏查,发现了项目单位虚报建设规模,骗取财政资金的问题。
(三)审慎参考第三方中介机构报告,核实数据详实性,确保项目验收准确。目前,国家虽然引进了第三方中介机构审核把关制度,主管部门也加强了监督管理力度,但个别项目单位为了利益,编造了大量的、环环紧扣的虚假资料将主管部门或第三方中介机构蒙蔽,骗取财政资金。在延伸审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项目已经通过了主管部门或第三方中介机构的验收的情况。这时,审计人员从审慎的角度出发,应对第三方中介机构出具的验收报告采取参考的态度,对其中的相关数据及数据来源进行核实,特别是项目单位提供的产量、缴税纪录、煤电能耗数据等原始资料,审计人员可以到税务、电力部门进行延伸,以确定数据的翔实性,降低审计风险。如某企业在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未实施的情况下,编造了虚假产量、缴税纪录、煤电能耗数据等大量的虚假项目实施资料,顺利通过了第三方中介机构的验收。但在审计人员对第三方中介机构验收报告中的数据原始资料进行核实时,发现项目单位但编造虚假业务数据,使用假发票,骗取财政资金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