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审计主线,有效激活责任导向式审计运行的驱动机制。 坚持以大额资金使用、重要科研专项、重大建设项目、重大股权投资等经济决策事项为主线,关注高校主要领导的权力运行轨迹、决策过程和资金流向。一是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机制建立情况,通过对教育部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政策的理解,检查高校是否按照要求建立了相关的制度机制,在执行过程中采取的各种办法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二是围绕重大经济责任事项的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查阅重大经济活动决策情况相关的校党委会、办公会等会议记录、会议纪要、会议决定和领导干部签批有关报告、文件等,分析研判高校主要领导在任职期间是否按要求主持决策重大经济事项,是否执行民主、科学决策程序,并重点关注重大经济决策的执行结果和效益。三是紧扣大额资金流向,关注重大资金分配决策是否科学,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由于相关领导的错误决策导致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流失或者损失浪费,甚至流向个人腰包的问题。
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发掘责任导向式审计运行的有效手段。 面对审计事项多而杂的情况,在把握主线的前提下,采用有效手段和方法,可以快速找准切入点,逐步确定审计内容、明确审计重点。一是逐步推动和建立高校、高校主要领导的责任清单、权力清单,以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为基础,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委托开展审计的需求,明确重点审计的责任事项,提高审计工作针对性、时效性。二是责任导向式审计必须紧紧与高校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结合,坚持通盘考虑,树立一体化的发散性思维。要加强高校教学、科研、基建等财务及业务数据的采集,与经济责任有机结合,将数据链、决策信息流和实际操作过程一体化分析,寻求审计突破点。三充分挖掘高校主要领导的权力“神经末梢”,追本溯源定准责任。坚持常规审计与分析研究式审计并重,在坚持常规审计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挖掘财务、业务信息中的关键线索、疑点与主要领导权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各项经济决策、执行与高校经济责任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