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进一步做好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拓展领域,科学确定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项目。首先,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广泛了解,及时掌握和熟悉国家政策,关注政策动向,才能优选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领导关心、百姓关注的重大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项目。其次,要采取多种渠道倾听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征集筛选项目。第三,紧密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既要考虑审计项目的效果,又要考虑审计成本、现有审计资源和审计力量,视具体情况确定跟踪审计的项目,跟踪审计项目的组织形式和周期。
(二)完善制度,加强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作为一种绩效审计的方式,其审计理论与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审计机关应在大胆尝试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借鉴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已成熟的制度规范,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审计规范和制度,规范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程序和行为,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同时,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政策审计的成功经验,制定和完善符合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项目特点、符合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模式和制度体系。
(三)合理规划,准确把握审计介入时间和深度。具体到每个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必须对政策背景与实施情况做到充分了解,明确具体目标和任务,并对审计任务进行合理规划,综合考虑政策的执行时间、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明确是提前介入,还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介入,以及介入的时间界限和间隔。同时,要把握政策执行不同阶段的特点,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根据审计内容合理确定审计介入深度。
(四)把握关键,加强审前准备工作。把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关键环节,不盲目地做多做大,对于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增值最大化至关重要。把握关键的前提是加强审前准备。审前准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审前调查。主要是收集资料和了解情况,收集占有的资料越齐全,了解与政策相关的情况越多,越容易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二是审前人员培训。为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进行更新和扩容,增强胜任涉及领域广、专业性强的跟踪审计任务的能力。三是充分讨论,制订完善、可行、易操作的审计方案。通过制订审计方案,可以将审计思路更加条分缕晰、审计任务更加具体、审计内容更加突出重点。
(五)科学调配资源,加强审计现场管理。首先,应在审计机关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审计人员的特长会充分发挥,获取信息与沟通交流也会更加通畅。其次,审计机关应与包括被审计单位在内的外部相关部门加强交流,做好沟通和协作。在确保审计地位超脱、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应充分与相关单位沟通,获取相关支持,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和资源。同时,制定一套科学、严密、完整的工作流程和现场管理办法,做到上下联动,形成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并得以贯彻落实,是确保审计方案落实到位,审计现场管理有序,资源能够有效利用,发挥最佳效益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