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部审计是发现问题、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具体到国家审计层面,主要关注合同签订及执行中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及经济犯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把握:
1.合同立项资料审查。要从源头上审查合同项目的可行性及效益性。具体内容有:审查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向的要求;履行该合同是否给企业带来了预期经济利益;企业现有资源能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投资或采购是否已列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资金方面是否安排了相应的财务预算;重大合同是否具备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关注业务部门或企业高级经理层是否存在人为主导或严重背离企业发展方向签订合同,导致企业发生重大损失的情况。
2.合同招投标环节审查。做好招投标审查,审计人员必须吃透政策,做足功课,学习和掌握相关招标法规、合同法规、政府采购法规,以及招标采购全过程的各项业务知识。审查的内容有:严格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对方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对方的资信状况,是否有违法违规等不良记录;在质量价格方面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投标方没有签约。重点关注招投标环节是否存在高价中标、借用资质中标、围标等违反规定的情况。
3.合同条款审查。为了防止合同欺诈,避免合同纠纷,减少经济损失,应审查合同条款和内容是否清晰明确,包括:合同标的名称是否规范;数量和质量表述是否正确;价款和酬金是否明确合理;合同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是否明确;合同违约责任是否明确并具有实际约束力。
4.物资流与资金流相符情况审查。合同执行阶段通常需要审查:物资是否按计划入库;是否按进度支付合同价款;合同执行过程中是否出现纠纷。一旦物资流和资金流出现明显不符,如超进度付款,而物资入库记录上没有体现,则需要重点关注,应该通过实物盘点和向对方函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查明原因。执行中出现纠纷的合同往往隐藏着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条款有漏洞等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揭示问题。
5.利用公开信息发现异常。利用工商、税务部门等公开信息也可以迅速判断,锁定问题。如通过合同立项、招投标资料、盘点函证等方式审查发现疑点,但是按照常规审计手段无法迅速准确定性,则可以借助工商、税务部门等公开信息,查询对方登记注册信息的真伪、是否连续正常缴纳税款等,以此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尽快揭示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有资金损失。
四、总结
合同审计是加强企业管理、规范经济行为、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做好这项工作,要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运用合同审计这一工作平台,将内部审计触角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