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对政策措施执行的经济性审计。经济性审计就是资源消耗最小化,涉及项目投资节约率等指标,反映某地区投资计划项目建成后实际投资总额与计划投资总额的关系。项目计划投资总额应包含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自筹资金等,审计应客观评价地方政府配套责任履行情况。根据不同地区在执行同一类政策项目时的投资节约率指标,综合反映出各地区政策执行的经济性。
三是对政策措施执行的效率性审计。效率性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单位投入的最大化产出。审计通过计算不同地区的投入产出比,从而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执行效率性进行评价,以求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
四是对政策措施执行的效果性审计。效果性是政策制定预期目标与实际产出结果。衡量效果性标准主要是政策执行后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加,就业水平的提高,当然还有基础设施,污水处理、人均绿化、饮水安全、教育医疗等各项指标的改善,客观反映重大政策执行后的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改善效果。
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垂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源于企业审计,是指审计思维要跳出单据、账本、报表的束缚,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根据所得出的量化风险水平指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而开展实质性审查。正是基于这一审计理念,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也应跳出原有国家审计的传统思维,从政策执行的过程、效果等全面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为完善政策,保障政策措施落实效果提供有力支持。
(一)政策措施落实的进度风险审计。
一是政策措施落实过程中可预见内部风险审计。这一审计主要涉及准备不足风险、内部管理控制风险以及舞弊风险。准备不足风险是指在政策制定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中由于对物质消耗、物价等因素考虑不足,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预算不足,影响政策执行的进度风险。审计主要是通过跟踪审计政策执行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暴露风险,并作出风险警示。内部管理风险主要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人、财、物的管理存在漏洞,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内控风险。审计根据内部管理制度出现的问题,从完善管理制度的角度提出问题及完善建议。舞弊风险是指在内部控制较健全的情况下,由于管理层藐视或逾越致使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的风险。这主要通过对权利运行的审计,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强化“三公”经费及会议费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揭示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政策措施落实过程中可预见外部风险审计。这一审计主要涉及潜在外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如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经济通缩或通胀等因素。国家审计主要分析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政策执行产生的影响,从而作出可能的风险提示。社会风险主要指当地人文环境、民俗习惯等对政策执行产生的影响。国家审计通过分析社会对政策执行产生的作用,从而为政策顺利执行提供支持。政治风险主要是指行政体制内部由于不同利益主体对政策执行产生的影响。国家审计通过对政治体制内部进行充分分析,为打破利益格局促进政策顺利执行提供政策建议。
(二)政策措施落实的效果风险审计。
一是政策措施落实过程中效果风险审计。政策执行过程中其可能对政治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并产生后果。正是基于这一问题,国家审计就需要对整个政策执行进行跟踪审计,并对其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的作用进行全面评估。由于国家审计主要是针对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进行跟踪,这些重大政策执行审计不仅要反映已暴露的微观问题,也应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宏观层面的风险监控需要依赖审计搭建的大数据平台,从工商、税务、社保、医疗等各方面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做到全面监控,及时反映,从而为控制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提供政策建议。
二是政策措施落实后的效果风险审计。国家审计需要对政策执行后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政策执行虽达到预期效果,但对经济、社会以及政治产生其他附带风险的情况,如政策执行后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作用或是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变革带来的风险等情况进行评估反馈。通过风险评估及反馈,为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完成后的后续政策出台提供依据和支持,以为政策执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