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加审计透明度。为了增加审计透明度,我们可以实行审计公示制度。审计公示包括审前公示和审计结果公示两个方面。审前公示是在下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在被审计单位公示审计时间、范围、地点及审计人员工作纪律等,提高审计监督的效果;审计结果公示是审计结束后将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和处理处罚情况公布于众,扩大审计结果的使用效通,接受社会监督。审计公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增强审计威慑力,起到一般审计工作难以发挥的作用;另一个方面可约束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规范审计作业程序,确保审计监督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执法到位。
(四)在项目审计各阶段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在制定审计计划时, 要认真贯彻“ 全面审计, 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 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在制定审计方案前, 要精心部署, 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 尤其是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机构、经营状况、资金分布、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情况等, 并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 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同时要做好审计法规文件的收集、整理和保管等日常工作。审计方案的内容要周全、详细, 分工要明确、合理, 做到科学合理, 全面考虑, 不能带有随意性。在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方面尤其要强化风险意识。要积极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通过风险测评, 抓住重点, 防止重大风险因素的忽视和遗漏。在注重选择科学的审计方法的同时, 对于每个项目的审计应在查深查透上下功夫, 做到四个字“ 深、透、准、实”, 即事实查深, 问题查透, 定性准确, 责任落实; 对于项目的每个问题, 应做到“ 四问”, 即“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对于查违法违纪案件, 一发现线索就报告, 一查到底, 绝不手软; 对于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要抓住问题的实质, 反映宏观问题, 促进规范管理, 以体现审计的服务职能。
(五)加强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在良好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才能在审计过程中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恪守职业道德,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部门要大力宣传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应该使各级领导和部门以及人们真正给予支持、关心和爱护,只有得到他们的理解、帮助,审计工作才能胜利进行,否则审计工作就很难开展,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阻碍。要根据审计人员的多少,审计项目要求和内容,围绕社会和人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进行审计。审计部门要协调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减少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复监督,还要协调纪检监察、司法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