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策制度。投入情况反映出当前各地职业教育政策制度的偏向,审计要关注这种偏向是否影响城乡一体化建设。比如对涉及“三农”的学校和专业是否足额保障,是否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政策性倾斜等。此外,还要关注现有的政策制度是否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了扶持,近年来,苏州市出台了《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关于加快调整和优化市技工教育专业结构的意见》、《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暂行办法》等,除了规划提到要开展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推进工程外,其他都没有提及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问题,很少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3、管理机制。除了财政资金外,学校收入与管理部门对学校的定位、掌握的资源等也有密切关系,审计需要关注各类职业学校的管理机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现象普遍,以苏州为例,62所高、中职学校管理复杂,包括各级政府及教育、人社、体育、文广、企业集团等20家以上部门单位。各部门单位因职责、资源不同,也影响了各类职业学校投入的不平衡。某管委会管理的工业学校2009-2011年收入为1.3亿元,某企业集团管理的工业学校为4400万元,某民办纺织学校为758万元,某区农委管理的农广校则更低。因此,审计要善于发现体制机制造成的问题,才能更好服务决策。
4、办学条件。办学条件和学校收入关系密切,审计要关注各类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重点查看各类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否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等规定。查看专任教师数量、师生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生均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量等指标在各类职业学校中的情况。从苏州市18所市属职业学校来看,专任教师数量最多的620名,最少的只有10名;从农村职业学校看,因办学条件差等原因造成招生难,2009年真正招生的只有昆山农广校,年底苏州市在册的学生只有293名,且没有一人学习农业推广、畜牧兽医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
5、发展能力。对学校的投入应该与其发展能力,对社会的贡献度成正比。审计要关注职业学校是否能对接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培养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农村“双栖型”的技能型人才;是否用“专业链”对接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产业链”,加大对现代农业技术等的培训和教育;是否对农民开展了创业培训;学校的就业率是否保持较高水平等。目前苏州市职业学校加大创新,主动对接“三农”。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对镇湖“绣娘”进行培训,增强了“绣娘”的职业意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35个专业中涉农的超过一半,通过与现代农业企业合作,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学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因此,对这类职业学校的扶持也是审计关注重点。
以上审计路径可以用以下结构图表示:
(二)审计分析。审计要在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审视职业教育,需要注意以下方法和问题。
1、利用对比方法。审计过程中,要正确运用横向和纵向对比方法。横向对比是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收入支出情况等进行比较,通过数据分析,查找出农村职业学校与城市职业学校之间,各类学校之间的差距。纵向对比是对某一学校历年来的投入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查看农村职业学校投入是否逐年加大等。
2、运用发展眼光。职业教育一体化是一个过程,需要长期推进。因此,审计应该从发展角度来看待问题,要正视当前存在差距的合理性。当前,农村职业学校和城市相比,在投入、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但二者的发展定位、成本、方向都不一样。农村职业学校侧重农民技能培训,城市职业学校侧重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因此,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应该是二者统筹发展。
3、要有农村视角。无论是城市职业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学生以农村生为主。他们应该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导致他们毕业后很少选择农村就业,审计要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据统计1978年是2.56:1,2003年是3.24:1,到2008年达3.31:1;二是城市就业机会多,农村较少,大部分农村学生回到农村也无用武之地。这就农村青年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了农村的空巢和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苏州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表明,2009年该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有356531人,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总数的2.82%,51岁以上的占66.8%。因此,审计要关注职业教育政策是否向农村倾斜,有没有激励学生农村就业的具体措施等等。
(三)审计评价及建议。审计评价要立足现实,要客观公正,审计得出的结论应该抓住源头,即资金主线来进行总结。从资金投入来看,城乡投入及各类学校之间确实存在较大差距,这引申出在管理体制、政策制度及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审计要客观评价这些问题,就需要正视职业教育一体化目前的发展过程,只有如此,方可提出有价值建议。
审计建议一是要关注资金投向,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要多投向可以对农村职业教育有扶持意义的学校和专业,多投向一些特色专业,避免重复建设;二是要关注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多头管理造成的弊端要逐步消除;三是要关注政策完善,要促使政府制定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激励学生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制度;四是要关注学校资金使用,对职业学校的改革,扶持“三农”方面的工作进行重点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