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的内部审计伴随着不同发展阶段围绕全行业务经营这个中心,以执行政策和制度为导向,以防控风险为重点,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建立了覆盖经营管理重要风险点的CAA模块系统,对风险线索的揭示,评价和防控系统性风险、重大风险和案件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农发行隐性风险贷款问题越来越突出,理应纳入内审业务范筹。笔者通过对隐性风险贷款成因的剖析,提出内部审计加强隐性风险贷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隐性风险贷款,在农发行贷款质量12级分类中属于正常或关注类,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隐形风险贷款量的积累会导致质的变化,在没形成现实风险的情况下,我行的CAA系统不会产生预警信号,这就给内审客观公正地揭露和查处违规问题制造了盲区,全面风险防控难以真正落实。隐性风险贷款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政策性因素。农发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的界定严格,担负着政策指令性业务,政策指导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随着国家经济改革,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农发行也必须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将信贷资源集中地投向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节能减排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支持的行业。而产业政策调整前的一大批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及不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项目逐步萎缩,成为限制发展的贷款对象,农发行原来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按照信贷政策要求,采取贷款压缩计划及提前收回等措施相继退出,但长期以来投入的大量信贷资金,很难在短期退出,如退出集中或过快,企业资金链断裂,信贷资金安全性无法保证,风险加大。
(二)经济环境因素。经济环境上升期,政策性资金扶持力度大、市场活跃,外部环境好,企业资金周转快、盈利能力强,政策性资金投入安全性高。经济环境低迷期。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企业产能过剩,产供销脱节,资金周转不灵,潜亏、破产情况就会大范围出现。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对实体经济冲击很大,如酒精行业,畜禽养殖、加工行业生产经营面临重重困难,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采取民间借贷等其它形式弥补资金缺口,虽然能按期还本付息,表面经营正常,潜在风险日益累积。
(三)企业经营管理因素。一是在生产经营上,部分地方企业通过多年原始资本积累,初步具备了相对雄厚的资本实力,因此,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产生了盲目扩张,超负债经营的思想。把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第一选择,严重忽视了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资产负债规模合理增长这一原则。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承受能力和竞争能力处在劣势地位。一旦业务发展过程中资金周转不畅,资金链断裂,风险的释放必然造成农发行承担损失的可能性增加。二是在企业管理上,政策指导性贷款支持对象多为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多数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竞争能力脆弱,自有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抵御风险能力差,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掌控反映不够灵敏,不能随市场的变化对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这都是造成农发行先前所投放的信贷资金面临较大风险的主要因素。
(四)农发行自身管理因素。一是对企业还贷资金来源的真实性没有确认,对企业用销售货款以外资金偿还贷款本息情况不做深入调查核实,部分基层行在明知资金来源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还故意隐瞒贷款风险等问题。二是在核定贷款环节,存在超出企业经营、仓储能力,过度核定贷款额度问题。三是对企业法人代表诚信把握不到位,贷款通过逐年“滚雪球”量的累积,导致突发性的质变,产生不良贷款。四是风险防控措施不到位。保证、抵押、质押等第二还款来源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第一是责任心不强,缺乏对工作、对事业负责的态度。第二是制度观念淡薄,有令不循、有禁不止,工作随意性大,缺乏制度刚性约束。第三是工作作风不踏实,对发现苗头性隐性风险贷款不警惕,不调查,不深究,错过了化解风险的最佳时机。
对银行来说,发放贷款就存在风险,风险伴随着信贷业务发展的始终,说到底银行是经营风险的,并在风险管理中获得收益。提升控制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是农发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农发行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但要随时掌握显性风险贷款信息,更需要对隐性风险贷款的信息识别、处置及防控,把隐性贷款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一)构建隐性贷款风险防控系统。一是要在农发行全系统层面建立和完善隐性风险贷款的评估、信息传导、奖罚等机制,实现对隐性风险贷款识别、控制、处置等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二是要加强各级农发行内部审计体系建设,探索隐性风险贷款技术分析工具和手段,做到显性风险贷款与隐性风险贷款审计相结合。三是要完善上下级行信息沟通。目前,农发行贷款营销和审批管理实行总行、省行和二级分行三级审批和管理权限。但信贷监管工作任务确在县支行,县支行每月对所辖贷款都要进行风险排查,排查中对显性风险贷款问题披露较多,对隐性风险贷款既使有所察觉,也不敢上报,怕追究监管责任。致使上下级行信息不对称,错过了风险化解的最佳时机。对此,农发行要建立完善从上到下的内部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以提高和管理不同类型客户的隐性风险贷款防控的针对性。
(二)提高隐性风险贷款的审计水平。一是对没有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的正常类贷款,内审部门也应建立重点审计对象,特别是对大中型的重点客户,结合经济政策和地方产业政策,分析企业发展前景、产品供销状况、担保及现金流等常规内容外,还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拖欠工资、拖欠税费、拖欠货款,是否有高利贷融资等等,将其作为内审判断贷款是否形成隐性风险的主要依据。二是要加强对信贷操作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的审计,各级行内审部门都要把审计隐性风险贷款工作纳入日程,做到关口前移,从贷前条件落实、核准、担保核实、借款合同及相关协议审核、信贷资金监督支付、企业法人道德等情况信息,登记在监督管理台帐,为审计隐性风险贷款建立必要的档案资料。
(三)健全多位监测分析体系。一是建立快速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各级行内审部门,要紧密结合辖内市场环境,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监督信息系统,形成全过程风险监测网络系统,为发现、评估和处置隐性风险贷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要研究开发宜于量化、可操作的风险控制手段,探索隐性风险贷款的计量模型,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农发行的风险管控能力。三是要实行大中型客户贷款监控负责人制度,建立健全大中型客户突发性风险应急防控机制,切实防范大中型客户隐性风险。对多家银行融资、特别是近年来融资骤增的企业,切实防范他行资金抽逃,企业“猝死”的风险;高度关注企业实力、法人行为,防范企业多元经营、主业不主、参与民间融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高度关注关联企业风险、警惕一家企业经营不善而引发的连锁风险;农发行内部审计要担当起保驾护航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内审“医士、卫士、谋士”职能作用,为防范和控制隐性风险贷款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