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现实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重叠加阶段,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影响恶劣,体制机制制度性障碍凸显,发展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重大部署,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这些都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审计机关虽然连续开展主题建设年等专项活动,特别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执行力得到较大提升,但是,党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仍不够牢固,“庸懒散”“姣骄暮”现象在一些干部中仍然存在,执行力文化缺失、工作执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也很突出,与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形势要求极不相符,也不利于审计干部成长成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强化执行力建设已迫在眉睫。
记者:您曾多次将审计工作比喻为国家的“免疫系统”,即要通过完善和强化审计工作来预防、抵御经济运行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既然执行力对于审计工作如此重要,那么您认为应如何在审计工作中提升执行力,让“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刘家义:提升执行力事关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大局,必须深入把握执行力建设规律,立足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突出把握五个需求重点,全面推进审计机关执行力建设。
第一,提升执行力需确保正确的方向。执行力是将目标变成结果的过程,目标直接决定执行的成效,如果目标出现偏差,就可能南辕北辙。保持执行力的正确方向,实质上是一个理想信念的问题,是一个党员干部的立场问题。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每个审计人员应有的立场和原则,就是执行力的正确方向。审计干部不论职务高低,不论在什么岗位,在各项审计工作中都要身体力行党的宗旨,把执行力的出发点放到维护民生和国家安全上,而不是一己私欲、树碑立传上;把执行力的落脚点放到求真务实上,而不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上;把执行力的重点放到固本强基、科学发展上,而不是盲目攀比、急功近利上。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审计事业,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确保各项工作在执行中不跑偏、不走样。
第二,提升执行力需锤炼迎难而上的精神。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发展。在执行任何任务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矛盾和问题,这是常态。当前,审计工作发展也同样面临较多问题和困难。如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审计覆盖范围不断扩展和深化,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随着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审计对象创新发展不断加快,对审计队伍能力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包括被审计对象软磨硬拖、托人求情甚至威胁恐吓等。可以说问题始终伴随着发展,发展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正是矛盾和困难,推动着事业向前发展。要提高执行力,首先要敢于正视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如果不得罪个别人就必然得罪党和人民,要有敢说真话、敢报实情、敢讲真相的勇气和正气,要有自断后路、不畏权力、自甘寂寞的决心和坚守,要坚信党和人民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法律是我们的坚实支撑,真正做到立审为党、执审为民、秉公执法。
第三,提升执行力需养成良好的习惯。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良好的执行力,贵在持之以恒,虎头蛇尾,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好的。要提升执行力的持续性和自觉性,关键在于“习惯”。习惯是长期修养来的一种稳固的思维和行为定势。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成败。当良好的执行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深入骨髓、融入血液,成为工作中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提升执行力应重点养成严、实、新、快的好习惯:一是从“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养成高度负责、追求卓越的好习惯。二是从“实”,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从点滴做起,从实干做起,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习惯。三是从“新”,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坚决克服生搬硬套、墨守成规的陋习,养成敢打敢拼、勇于创新的好习惯。四是从“快”,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执行中争分夺秒,赶前不赶后,养成雷厉风行、高效守时的好习惯。
第四,提升执行力需讲究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方式方法是提升执行力的重要途径。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方法错误,一事无成。执行中应重点关注三个方法:一是“抓重点”。干工作、抓落实,要抓住重点,才能抓住本质、抓住关键,才能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重点工作的落实带动其他工作的落实,求得实效。二是“抓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上级精神和本地本部门实情相结合,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做到“不离上级的谱,唱好自己的戏”。三是“善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处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利用好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审计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他高科技的新工具,也应逐步应用到各项审计中去,不断提升审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