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企业审计。企业审计要在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关注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增强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
四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要将领导干部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济责任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视野,明确审计内容、重点和监督检查的程序、标准、方法,健全业绩评价目标体系、定责、问责制度和考核奖惩机制,完善业绩评价、考核和定责问责指标体系,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发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水平。
五是资源环境审计。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地位,把资源环境审计提高到与之相适应的地位与水平上来,全面加强资源环境审计,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监督能力和水
平。
六是涉外资金审计。一方面要着眼于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外交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依托联合国审计和“走出去”项目和资金审计,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全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我国引进外资项目的产业特点、能耗情况、技术水准、生态影响,全面提高涉外资金和项目审计的质量、能力和水平。
此外,国家审计作机关为带头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在审计“人、法、技”建设,在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文化建设等各项基础建设当中,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践行科学审计理念为准绳,始终坚持把依法履职、实现审计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为审计工作的核心立场,要始终坚持把推进审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要始终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实现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方法,不断把中国特色审计事业推向前进。
三、提高资源环境审计地位,提升资源环境审计能力水平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资源环境审计要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目标,检查国家资源环境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和资源环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资源环境审计还需要在更大视野和更高层次进行谋划和部署。总的讲,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的总体要求,增强审计参与国家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和水平。具体讲:
第一,要准确把握资源环境审计的地位,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进一步科学定位,明确目标。要在目前财政、金融、企业、资源环境、经济责任和涉外资金审计“六大板块”的审计格局中,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地位,增加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安排、人力资源配置、审计监督范围和频率等方面的比重和分量,更好地发挥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要根据定位目标,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一是要提高整体性。要把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审计机关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聚焦点、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各方面审计都要围绕资源环境审计目标,积极开展工作,构建中国特色资源环境审计大格局。二是要扩大覆盖面。要整体安排,统筹兼顾,科学组织,多方施策,扩大审计的覆盖面,整体把握资源环境审计的覆盖面,减少审计死角。三是加大监督和整改的深度和力度。以政府预算执行效果审计为平台,重点科目绩效审计为抓手,灵活采用政策跟踪审计、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多种方式,坚持覆盖面和审计深度、力度相协调,加大审计和整改的深度和力度。四是要增强监督的时效性和效果性。围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整体考虑、系统谋划、合理安排资源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与频率,细化审计目标,按照多项目融合、多方式搭配、多视角聚焦等方式,增强资源环境审计的时效性和效果性。
第三,要加大资源环境审计的能力建设。一是健全机构,增加力量,加大投入。健全完善资源环境审计领导机构,配强资源环境审计力量,统筹各方面资源环境审计力量,加大资源环境审计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和整体效能。二是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工作制度。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建立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新体制机制,坚持理论研究先行,培训增强实力,解决突出矛盾问题,完善激励考核机制,为资源环境审计提供动力、增添活力。三是大力加强信息化技术和资源环境审计文化建设。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信息技术运用,倡导绿色、低碳、清洁、节约、循环的生产、生活、消费文化,以资源环境审计新风尚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明确宣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国家审计只要找准定位,积极履职,奋发有为,自觉地将生态文明新理念融入审计工作的所有方面和各个环节,就能够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应有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