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经济监督的一个重要部门,审计机关肩负着神圣使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审计机关只有坚持做到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才能切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不断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
一、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是审计工作必须坚持的方针和原则
求真务实,就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寻根问底,把握规律,形成正确的思想,进而精炼为理论,然后将此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探索创新,就要根据变化的环境和形势,提出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新方法、新措施,实现新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新的思想、新的理论,用以指导新的实践。求真务实是做人的基点、行为的准则和立世的根本;探索创新是生命的源泉、发展的基础和前进的动力。求真务实和探索创新是我们做好工作、推进事业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新中国审计监督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了求真务实、探索创新这一方针和原则。在审计制度建立之初,首先是参加财政系统组织的财务物价税收大检查,进而独立地从事一些审计事项,审计方法主要是查账,查处挤占或偷漏国家税收、截留应上缴利润等问题;然后发展到对企业、公共机构的生产经营和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监督,监督的首要任务是打假,即打击会计领域的做假账、编假报表、提供虚假数据等行为;又发展到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对国有资产、财政管理进行监督;再发展到推动完善国家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面。可以说,没有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中国审计事业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地位和作用。
二、当前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求真务实、探索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近30年的审计实践看,总体上我们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做得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不足,特别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还存在“惟书、惟洋、惟我”、不“惟实、惟真、惟新”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表现之一:照搬照抄,理论上没有建树,学术上没有争鸣,思想上没有交锋。比如,现在关于中国国家审计学方面的教科书几乎用的都是很早以前翻译的书籍,或者是移植社会中介组织、内部审计的一些教程。使得学校讲的审计知识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学生毕业走上审计岗位后基本要从头再学。还有的人说话、做事要先看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是怎么做的,如果没有就不敢讲、不敢做。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也不利于审计事业的创新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些文章论述的观点与实证研究的数据、公式相互之间不搭边,很多公式是直接从国外文献中移植过来的,很难读懂,有的甚至作者本人也不明其究。
表现之二:脱离实际,关起门来搞研究,象牙塔里做学问,坐在井里论天下。任何问题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来研究,脱离实际只能是空谈,或者走入误区。比如关于审计的独立性问题,现在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独立性绝对化,认为审计要独立到国家治理体系之外才能发挥作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国家治理体系之外,审计也就没有了,独立性都是相对的,绝对化的独立性是不存在的。另一种是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国的审计独立要走两条路,或隶属于人大,或实行垂直管理。但这些设想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而且涉及宪法的修改。目前,国外审计机构大都像我国的“两高”,对议会负责并向议会报告工作,而不是议会直接领导的一个机构,同时也基本是分级次设置,垂直管理的情况很少。我国宪法规定,审计机关在政府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工作。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报给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立即可以批到某个部门去具体查办,查处的时效性强,力度也很大。
表现之三: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盲目否定,排他主义。一切都从自我出发,绝不是科学的态度。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主法治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中国审计发展过程中,对于一些新的探索和做法,如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跟踪审计,有的人起初是持怀疑态度的,曾提出跟踪审计的概念、内涵外延、程序、取证方法、审计报告和结果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办法,最终全部都找到了答案,也及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些人搞研究形成小门派,使审计的研究工作始终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很难得到发展和提高。最近,国家审计署分别组织召开了深化财政、金融和企业审计3个座谈会,讨论当前审计的关注点和重点,邀请的外部专家没有一个是专门搞审计业务、审计研究或审计教学的。但这些人谈得非常有深度,使我们受益匪浅。为什么有些问题他们想到了我们却想不到?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完全跳出审计来研究审计、思考审计,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表现之四:因循守旧,死搬教条,抱残守缺,墨守成规。有些人不管搞理论研究,还是搞审计实务,长期恪守几个观点和概念,缺乏开拓新路的勇气和突破常规的胆略。讲到审计的方法就只是顺查法、逆查法、勾兑法,只知道从原始凭证查到记账凭证,从分类账查到总账,再到报表到说明。但是现在跟踪审计的方法、审计调查的方法、“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总体研究”的方法、多种审计结合形成的中国式的绩效审计方法、把经济责任人格化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运用信息化手段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在审计对象上,习惯于仅限于盯着会计凭证、会计资料,已无法适应现在审计对象在数据、信息系统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在审计内容上,习惯于仅关注财政财务收支,已无法适应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准则关于审计监督相关经济活动的规定;在指导思想上,习惯于仅查问题、搞监督,已无法适应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这个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这些年,我们开展的北京奥运会、京沪高铁、西气东输、溪洛渡电站、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跟踪审计,汶川、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等重大事项跟踪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社会保障资金等全面审计,以及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风险隐患开展的石油、稀土审计等很多审计项目,就不仅仅局限在查问题。这些探索也启示我们,在审计项目、内容、方式方法和指导思想等方面,要不断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