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之五:思维单一,机械死板,生搬硬套,相互割裂。最近审计界一直在研究“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问题,但很多论文都停留在现代政府控制理论,至多提到了契约理论,缺乏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纵观古今中外,研究国家治理的著作很多,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都是在研究国家治理之道,西方的学者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也在研究国家治理。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国家预算是一个重大问题,里面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因为它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些观点深刻、精辟,一语中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做到求真务实、探索创新,需要正确把握处理好五种关系
克服上述不良表现,真正做到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就要继续在实践中研究理论,在理论研究中不断地总结提炼实践经验,推进审计工作发展。重点是要处理好五种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志存高远与立足现实的关系。审计人员和审计理论研究者要开门搞研究,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从井底下跳出来,看到更开阔的世界、更广袤的大地。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克服一叶障目,又不能好高骛远。忘记远大理想只顾眼前,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只谈远大理想,就会落于空谈。
第二,要处理好学习借鉴与大胆求证的关系。审计人员要多读书,不仅局限于审计方面,古今中外的知识都要学一些,切忌夜郎自大与妄自菲薄。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消化吸收,把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借鉴到审计工作中来,同时在审计工作实践中不断求证并予以完善,从而进行理论提炼概括,进而深化为理论。
第三,要处理好严谨客观与勇于攀登的关系。对审计人员来讲,无论搞理论研究还是从事审计实践,严谨客观是基本的职业要求。然而,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推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光靠严谨客观还不够,还需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知识结构不完善,知识陈旧了,就要补充、更新。因此,审计人员既要有严谨客观的作风,也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敢为人先的胆略和勇气,立足我国国情和审计工作实际,突出中国特色,走中国特色审计之路,推动审计工作不断实现新发展。
第四,要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继承,不能原封不动,不是照搬照抄老经验,而是对原有做法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能割裂历史,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也要让原有做法的合理部分发扬光大。只继承不创新,或者只创新不继承都是极端的表现。我们应该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对过去审计工作中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要继承和坚持,还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措施,推动审计工作与时俱进。
第五,要处理好术业精专与博学广闻的关系。我们经常谈到“术”、“学”、“问”的技巧,有了“术”,才有“学”;有了“学”,还要“问”。做审计工作、搞审计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必须置身在大的环境、历史的长河中,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如果我们就审计讲审计,就审计研究审计,就审计搞审计,是没法真正理解审计和把握审计的精髓所在的,必须把审计放在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放在民主法治建设这个大范围中,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大背景中去研究、去考量。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审计的本质,把握审计的规律,体现审计的价值,发挥审计的作用。因此,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即所谓“术业有专攻”,还应该不断获取新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为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提供重要基础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