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策略建议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直接影响国家审计完善国家治理的效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可从以下两方面建立风险防范策略:
(一)主观策略。
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配置审计资源。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审计质量的总体要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丰富,较其他经责审计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其需要审计人员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提升审计工作觉悟,从自身主观能动性方面控制审计风险。
首先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投资基建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其次参与审计的人员应严守审计纪律,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在与被审计人或被审计单位有利害关系时,有关审计人员还应当主动回避;第三,审计机关要加强统筹协调,合理整合配置专业对口审计资源,以应对挑战。
2.强化审前准备,编好实施方案。明确对经济责任的界定依据及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综合会计、审计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经济责任进行统一的界定,并给出明确的标准,合理区分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以及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等,并进行明确界定,制定统一界定标准,避免由于定性难或者定性不准确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审计人员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3.保持谨慎态度编写审计报告。经济责任评价意见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审计评价既是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的集中体现,又是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检阅,着重评价人的因素对于相关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但事关国企领导人员的利益,而且关系到部门利益和党的干部政策。因此,应本着慎重、负责的态度对国企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的情况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应依照审计规范评价准则和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规定的评价内容做出评价建议,提出审计意见。
(二)客观策略。
1.建立统一审计评价的标准并保持同步更新。根据审计评价的对象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审计署已着手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已进入征求意见后的修改阶段。审计评价标准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写实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尽量按国有企业的行业和门类科学细化,并做到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同步更新,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由于直接关系到被审计人职务升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尽量避免审计人员主观臆断,做到每项指标有据可依,按照指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2.建立双向承诺制度,明确双方法律责任。承诺制度是审计对象与审计人员双方对诚信的保证。以往审计多强调被审计单位的承诺制度,在国有企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可参照此制度来控制审计机关内部各环节的操作风险。由审计负责人向审计机关作出书面承诺,对所提供审计报告的质量负责。实行双向承诺制度,可以明确双方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谁违反承诺,就由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应运而生,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和重大成果,对其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得以制度化。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呼应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二者建立了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国家治理视角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逐步得到制度保障,其一方面关系到企业领导人的荣辱升迁,另一方面也为组织部门正确考核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进而关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进程,相应审计风险也增大。因此,我们要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行为,科学防范审计风险,努力提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