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综合程度非常高的一类审计,随着新的《审计纲要》出台,其评价范围进一步扩展,原有以账项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已无法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依据。《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二十三条指出: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当听取本级党委、政府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本级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的意见。笔者认为,审计组应该充分听取相关层面意见,重视审计访谈的作用,通过审计访谈,发现审计线索,获取更为全面的审计证据。
一、审计访谈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作用
(一)审计访谈为评价领导干部在重大经济决策方面是否公开、民主提供第一手资料。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重大经济决策上能否做到公开、透明、民主,其共事的领导干部以及普通干部职工最具发言权。审计中,审计组通过对不同层面人员的访谈,有利于综合评价领导干部在民主决策上的表现,相较于单纯地依据书面证据以及查证结果进行评价要更为全面。
(二)审计访谈能更好地了解领导干部在内部控制与管理上采取的科学方法以及存在的漏洞。通过拟定有针对性的访谈问题,较好地了解被审计责任人任职期间在单位内部管理与控制上的一些做法,听取访谈人员对这些做法的评价意见,有利于审计人员进一步了解被审计责任人任职期间在单位内部管理上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并推介经验、查找漏洞。
(三)通过审计访谈,变被动为主动,能进一步了解单位干部群众对被审计责任人廉洁自律情况的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应张贴审计公告,听取社会各届对被审计责任人的反映。实际执行过程中,主动向审计组反映问题的情况很少,一方面是单位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尚未激化到主动反映的程度,大部分干部群众抹不开情面;另一方面,审计进点会的召开层面有限,审计公告的告知面也有限。审计访谈则能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向单位干部群众了解被审计责任人任职期内在廉洁自律方面的表现。在访谈过程中,往往能发现一些书面资料所无法提供的信息,为审计组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提供依据。
(四)通过审计访谈,有利于发现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的问题线索。现有预算体系以及会计核算模式下,部分不合规的支出往往隐藏在看似正规的支出票据之下,不易被审计人员发现。通过审计访谈,结合单位会议记录,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线索或单位收支中存在的不正常环节,从而指导现场审计,能够有的放矢地查找问题,提高审计效率。2013年,笔者参与的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就是因为在访谈过程中反映单位有人吃空饷问题,后经查实,一方面要求单位整改,停发吃空饷人员工资,同时向组织部门、人事部门上报,要求吃空饷人员办理停薪留职手续,另一方面,将历年违规发放的工资收回了财政。现场审计过程中,对于在职人员是否在岗,在查实上有一定难度,通过审计访谈,往往能发现线索,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审计访谈能够倾听普通干部职工意见,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审计访谈,积极听取单位干部职工意见,发挥广大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作用,一方面为我们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能够促进领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自我约束水平,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在进行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单位,因为审计访谈的开展,普通干部职工和被审计领导干部都意识到了群众监督的重要性,也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单位民主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都有所加强。
二、审计访谈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局限性
(一)访谈对象、访谈问题的选定存在一定审计风险。我们根据审前调查了解的情况拟定审计访谈提纲,选取访谈对象,设定访谈问题,但往往因为调查了解的情况不够全面,致使设定问题存在遗漏,不能切中关键点,选定的访谈对象所表达意见,不能代表单位大多数人的想法,访谈所获证据存在一定审计风险。
(二)审计访谈所形成证据存在客观性、全面性缺陷。审计访谈是听取被访谈人个人意见,因个人观点的主观性、片面性,以及因为选定访谈对象、拟定访谈提纲时存在的局限性,使得由审计访谈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存在客观性、全面性上的缺陷,不能直接被采用。2012年,笔者在某单位对其离任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访谈中有人反映被审计领导在任期内,以个人好恶为出发点,随意将单位资金下拨给某乡镇,经查证,事实并不存在,是被访谈对象对审计责任人主观上存在不好的看法,对听说的信息加以臆测后向审计组进行了反映,其看法并不客观。
(三)访谈发现线索的核实存在一定难度。审计访谈中获取的审计线索,常常缺乏更为确切的指向或佐证,某些道听途说或个人臆测的线索需要审计组进行分辨剔除,而缺乏佐证的线索在实际核实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往往无法全部落实。
(四)线索核实与访谈保密工作产生一定冲突。某些被审计单位因为人数少、分工明晰,访谈中获取的审计线索在查证过程中,其提供线索的人员往往轻易就会被单位其他人员圈定,在审计过后,某些单位会出现孤立、打击举报人员的情况,线索核实与保密工作的冲突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