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部管理考评方面
一是业务组织管理。国家审计并不像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有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来代表和管理众多的从业人员、指导审计业务工作。基层审计机关通过地方审计学会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理论研讨,集中冬训等形式,来推进和指导审计业务工作;审计业务质量管理由各业务处室、法规处室以及业务会议分阶段负责;监察室跟踪督查。目前,该市审计机关已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如《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流程》等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并已实现审计项目审理全覆盖。
二是业务考评体系。该市审计机关业务考评体系主要围绕审计业务能力、审计工作实际来设计,将审计工作绩效以量化的形式来评估,主要包括“完成审计任务”、“审计项目质量”、“审计信息化”、“审计项目档案”和“审计统计台账”这五个方面,在尊重客观审计规律的前提下,以日常业务工作为主要考核内容,采用超额完成工作加分制,量化审计业务人员工作业绩。
可以看出,基层审计机关在系统地组织和管理审计业务人员提升审计知识理论更新方面较为空白;虽然审计署在2001年印发了《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以维护审计职业的正直与诚实性,但基层审计机关并没有将“审计人才职业道德准守情况”在考评体系中体现出来;体系内容以完成基础日常工作为主,缺少促使审计队伍不断提高业务水准和审计质量效率的导向指标。
(三)专业人才结构方面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而审计项目的质量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取决于基层审计机关的人才结构。根据Y市的数据:从年龄结构来看,截至2014年底,全市审计机关30岁及以下的65人,占27%;31至40岁的52人,占22%;41至50岁的66人,占28%;51岁以上的55人,占23%。从学历结构来看,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15人,占6%;本科学历人员177人,占74%;专科学历人员42人,占18%;专科以下学历人员4人,占2%。从专业技术资格来看,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资格的165人,占总人数的69.33%。其中,高级资格人员25人,占具有技术资格人数的15.15%,占全体工作人数的10.5%;中级资格人员109人,占具有技术资格人数的66.06%,占全体工作人数的45.8%;初级资格人员31人,占具有技术资格人数的18.79%,占全体工作人数的13.03%。
根据上述数据可见,该市审计业务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是一支年富力强的审计业务队伍,其中有高达80%的从业人员接受过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可以看出,该市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和行政能力,综合素质基础扎实。但该市持有审计技术职称人数占全体工作人员的69.33%,其中高级审计师技术职称持有者仅占全体工作人员的10.5%左右,可见该市技能持有比重并不高,其原因是国家审计在提供服务时,并不像社会审计那样,仅通过职业认证才有审计报告的签字权,因此,获取职称资格在基层审计机关并没被强制要求。
(四)独立公平监督方面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一方面能保证审计人员无偏见地开展审计业务;另一方面能保证审计机关不受审计体制和行政因素干扰,无保留地出具审计意见,国家审计机关只有坚持独立性权威性原则,才能提高审计业务质量。
目前,Y市主要通过审前公示、廉政回访、分级审理和纪检监督这四个方面来开展和保证审计公平独立和业务质量,审前公示,保证审计现场接受被审计单位全面监督;廉政回访,保证审计人员廉政行为接受被审计单位监督;分级审理,保证审计业务质量在不同环节由不同岗位职责的责任人审理掌控;纪检监督,保证审计机关内部独立部门专门开展内部监督工作。由此可见,虽然基层审计机关因体制和经济的因素并不能实现绝对的独立,但有热情和信心努力朝着“充分独立”这个目标循序渐进。
三、基层队伍审计职业化发展的制度设计
相较于上级审计机关的人才结构和管理体制,可以说,审计队伍的薄弱环节在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完善基层审计机关职业化发展机制。作为基层审计机关的一员,就推进审计职业化发展、加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提出如下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完善专业人才准入机制
结合审计队伍专业结构复合性和审计个体知识结构复合性两方面要求,在人才准入环节体现学科专业优化配置和专业知识的补充配置。随着传统审计逐步转型,中文、法律、计算机和土木工程等专业人员的需求增加,在新兴审计领域迅猛转型期,基层审计机关应在招考、转调等人才引进环节,注重追加专业知识的测试考核,将行政综合素质与审计业务技能相结合,挑选引进审计人才。
(二)完善后续教育培训机制
为适应兴起的公共资金绩效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联网审计、政策执行审计等,改造现有基层审计机关队伍专业结构迫在眉睫,主要途径是完善后续教育培训机制,进行有针对有分类系统地开展业务知识技能更新:一是放宽新进人员专业视野,通过在职学习等方式,原有专业基础上再修其他专业知识,特别是公共管理、社会治理和政府绩效等基础知识;二是定期培训在职人员技能,通过制定培训计划系统部署在职人员技能更新;三是创建专家人才合作机制,评价和选择经特殊训练或经验丰富且审计需要的外部专家,协助提升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