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理论研究体系。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跨越国界的国际性问题,这需要各国协调行动。环境效益审计也是一个新兴的问题,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和一系列技术方法,而这种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各国的经验、面临的问题不同,各国的环境审计各有所长。加强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势必加快环境效益审计的先进理论和操作技术,一方面要使环保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环境效益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效益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建立完善的成果扩大保障措施,充分利用审计系统内部学习体系及各种宣传媒介,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向各级审计系统内专业人员共享,保证在短时间内整体提升专业素质。
(三)拓展环境效益审计领域,加快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实施。一是开展环境效益审计专项调查和环境效益全面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针对某项环境问题开展多方位、跨区域、跨行业的专项审计调查,充分发挥审计调查综合性的优势,从多角度反映和评价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项目的效益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与法规制度;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其影响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将环境效益审计结果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中是将成果扩大的重要措施,既可以客观全面评价领导人的履责情况,又能从内心深处提高领导人对环境效益审计的认知度,起到有效地宣传作用。
二是加快环境会计的建立和实施,建立和完善评价基础和标准。应当尽快建立起有关环境污染的会计记录、计量、计价、成本费用、报告等一系列要素的统一环境会计制度。但是要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环境会计制度难度很大,不可操之过急。目前可以采取过渡性措施,先从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增加报告环境责任内容逐渐开展和完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已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二是对未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可通过专门的环境报告予以揭示。另外,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系统的管理以及相关资料的管理,保证环保管理系统高效、及时运转,确保环保资料的真实有效性。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能力。环境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审计,而且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工作其业务流程和业务管理工具有很大的差异,审计人员往往只是在大体上有所了解,但对有关管理细节和具体流程并不熟悉,对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指标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能力。一是建立由审计署、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审计人员能从更高层次多角度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与审计目标,培养审计人员的宏观环保意识和环保审计的职业判断能力;二是聘用环保部门的专家,培训审计人员关于环境保护中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必要时直接聘请专家参与环境审计项目;三是开展联合审计,审计机关应联合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单位,如环保管理部门、法律部门、司法部门和研究机构组成联合审计组,开展环境审计,不仅提高审计效率,同时锻炼了审计队伍,为建立一支复合型的环境审计队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