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数字化审计指挥系统建设
根据金审工程三期规划,湖北省审计厅已启动数字化审计指挥系统建设。通过指挥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审计平台,全面拓展数据式审计模式。
今年,该厅正在实施的全省OA数据大集中,完善审计指挥系统建设,其目的就是要实现数据集中展现、工作实时指挥调度以及审计决策支持。围绕这一目标,该厅在今年将开发数据展现功能。一是审计管理数据、审计业务数据、审计结果数据的多维分析处理,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分类、统一呈现,解决审计指挥中心海量异构信息可视化问题,如对全省预算执行整体分析、全省社保资金情况分析等。二是支持信息地图展示,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热力图、分段图等多样化展示,如全省项目分布情况热力图等。三是提供分析指标的自定义功能,可扩展、修改和删除指标分析模型,保证指挥系统展现平台能够随时根据政策变化进行调整,实时动态更新。
--加强大数据积累
如何让审计工作运用大数据这把“利剑”,大数据积累迫在眉睫。没有持续的数据,开展大数据审计只能沦为一纸空谈。数据不仅要归集,也要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
计算机审计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厅在数据收集中,拟借助电子政务网络,联网采集各行业数据。加强与省电子政务网的信息共享规划和计划制定,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采集机制,以协同业务需求为导向,明确共享信息内容和程序,确定信息共享部门责任,制定信息共享制度,建立信息共享基础设施,保障共享信息安全,进一步完善行业数据库。
依托审计项目,逐步建立各行业审计数据库。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的要求,该厅将逐步建立各行业审计数据库,审计数据库的建设原则是分级建立、分级管理。这样,收集数据的制度瓶颈没有了。以省以下统一管理为目标,完成全省各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已部署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单位自动抽取,未部署的单位报送数据。未来还将按行业逐步实现全省数据积累,开展全省集中分析,进而推进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完善采集数据规章制度。虽然数据中心中已获取大量数据,但是,只有省级财政数据和全省地税征管数据能够每年定期获取,其他数据都在当年审计项目中获取的,如果第二年不审计这些资金,数据就无法及时更新;市县的财政数据仅覆盖部署了联网审计系统的13个市(州)、37个县(市、区),未实施财政联网审计的就没有相关电子数据;另外,车辆管理、人口户籍管理、税务工商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登记等第三方信息数据,由于涉及所有企业和个人的隐私信息,相关政府部门在数据提供时会不配合,认为不在审计期间或者不是审计范围,即使提供了也会是处理后的数据而非原始数据。数据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全覆盖、内容不完整等问题的出现,归结起来主要是采集数据规章制度不明确造成的。不解决计算机审计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制度依据问题,大数据技术很难在国家审计领域中真正的开展应用。审计业务处室加强与经常性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和协调,法规处加快研究未下达审计通知书时审计数据的报送制度,逐步建立起电子数据报送的长效机制,让静止、碎片化的数据动态、连续化,为大数据审计创建基础数据环境。
--建立分析团队
有效开展数据分析,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分析团队。从今年开始,一方面向内挖潜,整合全省审计系统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传统队伍,组建跨行业综合数据分析团队。根据审计数据综合利用的发展需求,拟组建包括计算机数据分析人员和业务骨干在内的非专职的跨行业综合数据分析团队。加强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目标与思路的研究,更新审计理念与方法,提出有价值的分析需求,重新构建、优化大数据分析模型。
另一方面,借助高校力量。为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厅计算机审计中心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成立“湖北省公共财政和经济运行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已通过省科技厅的评审与批准。该厅在确保数据保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审计工作的实际应用,实现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齐头并进。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发展,为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大数据已经在技术上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主动求变,在思维与行动上体现出更新的认知,并高效地转化为成果。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乘着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东风,湖北省审计厅以宏伟气势扬帆起航,在大数据审计时代踏上新的征程!